年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废气净化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有机废气治理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文中对VOCs治理行业2024年的主要政策标准、行业发展现状和关键核心技术进展做了总结,也对2025年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梳理了目前行业碰到的突出问题,如下:
在工艺技术层面上,一是很大一部分污染源,特别是中小微型污染源之前多采用了低效或无效的治理设施,大量低效失效的治理设施需要升级改造。由于治理成本高,中小微型污染源难以采用焚烧等高效治理设施进行治理,缺乏针对中小微型污染源的低成本高效治理技术;
二是关键吸附、催化材料性能标准还不完善,市场混乱,对整体治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三是部分工艺技术选择与运用不合理,造成部分高效治理设施低效运行;
四是对工艺安全重视不够,造成近年来治理设施安全事故频发。
在企业层面上,一是民营中小企业占比高,因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行业竞争力,近年来数量众多的无核心治理技术的小型企业被淘汰;二是行业内垫资类项目越来越多,工程款拖欠严重,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经营;三是最低价中标机制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上涨,行业整体利润率降低等。
小编也将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它给出的回答是:VOCs废气治理行业在环保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多重痛点,制约其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是该行业的主要痛点分析:
1.技术复杂性与适用性难题成分复杂:不同行业排放的VOCs种类差异大,单一技术难以高效处理多种成分。技术匹配难:治理技术(如吸附、催化燃烧、生物法、RTO/RCO等)需根据浓度、风量等参数选择,但企业常因技术认知不足导致选型不当,处理效率低。二次污染风险:如活性炭吸附后脱附不彻底导致危废增加,燃烧法可能产生NOx等副产物。
2.高成本压力初始投资高:RTO等高效设备成本动辄数百万元,中小企业难以负担。运维成本高:活性炭频繁更换、催化剂失活更换、能耗费用(如RTO天然气消耗)推高长期成本。隐性成本:监测系统维护、环评手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附加投入。
3.政策与监管挑战标准执行不一:各地排放标准、监管力度差异大,部分企业为降本偷排或闲置设备。政策变动频繁:环保要求升级导致企业频繁改造设备,增加不确定性。监管漏洞:在线监测数据易造假(如调整采样条件),执法难度大。
4.行业乱象与市场无序竞争低价恶性竞争:部分企业以低价中标,采用低效设备或简化工艺,导致治理不达标。设备质量参差:市场充斥劣质活性炭、低效催化剂,影响整体治理效果。服务能力不足:中小环保公司技术薄弱,缺乏全流程设计、安装、运维能力。5.监测与数据管理短板实时监测不足:依赖人工采样,无法连续监控,难以快速响应超标排放。数据准确性差:监测设备校准不及时或人为干扰,导致数据失真。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大数据分析能力,难以优化治理工艺或预警故障。
6.副产物处理难题危废处置难:废活性炭、废催化剂等被列为危废,处理成本高且渠道有限。资源化利用低:回收的VOCs(如溶剂)纯度不足,难以直接回用,经济性差。
7.意识与人才瓶颈企业认知不足:部分企业视环保为负担,存在应付检查心态,设备“装而不用”。专业人才短缺:缺乏兼具化工、环保、设备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影响技术选型和运维水平。
8.跨区域与跨行业协同不足园区集中治理难:中小企业分散,难以统一规划集中处理设施。行业差异大:化工、喷涂、印刷等行业排放特性不同,治理方案难以标准化推广。说了这么多痛点,有什么解决办法呢?DeepSeek给出了几点思考方向,供参考:政策引导:强化标准统一与执行,加大补贴或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开发高效低耗技术,推动模块化、智能化设备。行业整合:淘汰低端产能,培育具备技术、资金、服务能力的优秀企业。数字化升级:推广物联网实时监测与AI优化控制,提升管理效率。VOCs治理需技术、政策、市场多方协同,方能突破痛点,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
来源:DeepSeek、长三角VOCs治理产学研用联盟(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