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力新能源碳材料公司总经理李立斌:锚定钠电“硬碳”赛道,技术沉淀与供应链谋局下的长期主义突围

起点钠电
03/24/2025
Read count:8711
Reading font Large Middle Small

近日,起点钠电巡访团队走进元力股份,与元力新能源碳材料公司总经理李立斌等领导进行了行业趋势交流和探讨。

起点钠电巡访团与公司领导合影

以下为本次交流的主要内容:

起点钠电:元力股份何时开始布局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一决策背后的战略考量是什么?

李立斌:元力股份是国内活性炭生产的龙头企业,在活性炭行业深耕20多年,是全球最大的木质活性炭生产企业,目前产能超过10万吨,市场占有率40%以上。

自2013年元力进入超级电容行业后,元力开始与高校合作开发硬碳等电化学领域使用碳材料,并在钠电负极领域布局。2022年11月,随着钠电爆发期的到来,元力完成吨级产品的出货;2023年3月,建设千吨级产线;2023年12月,千吨级硬碳产线投产,并开发高容量、快充产品,规划50000吨产线,总投资预计10亿元。

元力布局钠电领域的驱动力,一是锂资源稀缺,锂电池面临被“卡脖子”的难题,发展钠电势在必行。2021年碳酸锂价格暴涨,把锂资源供需矛盾这一问题推到前台,锂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也推出钠电产品,钠电行业迎来发展契机。二是政策上来看,2022年中国将钠离子电池列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支持钠离子电池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元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积极布局包括硬碳在内的新能源材料领域,以打造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近两年碳酸锂价格又回落到10万元以内,钠电行业发展没有最初预期的那么快,但对元力来说,这恰是沉淀技术的机会。一直以来,元力始终专注于碳材料行业,是一家坚持长期主义的公司,在钠电布局上,我们也是坚定不移,从没有停下脚步。

起点钠电:公司在钠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的研发团队规模及资源配置情况如何?

李立斌:2022年我们把超级电容活性炭、硬碳以及硅碳用多孔炭材料等产品列为新材料,专门成立了元力新能源碳材料公司,至此,新材料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开始独立运行。

研发方面,公司研究院拥有超200人技术团队,开展从机理的研究、小试、中试、工艺开发、设备开发等工作;公司拥有超过60项核心专利,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南京林化所、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公司还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活性炭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技术创新工程创新性试点企业。公司每年约有5%营收额投入研发。

起点钠电:过去一年公司在硬碳材料研发中有哪些重要突破?目前产品处于什么阶段?硬碳产品的克容量、首次充放电效率等关键指标达到何种水平?未来技术迭代的方向是什么?

李立斌:公司基础款硬碳产品目前已批量投入市场,各项性能基本与进口产品持平,得到客户认可。产品克容量310mAh、首效88-90%、压实密度≥0.92,容量和首效与竞品相当,而电导率及压实密度则更高,斜坡容量占比也较低。

同时,公司也在研发更高容量的产品,目前在与下游客户进行前期测试。在碳酸锂价格保持在10万以内的背景下,钠电要有竞争力,硬碳容量首先要获得突破。目前我们已经找到容量提升路径,至少可以再提高10%,从测试数据来看还是比较理想。

起点钠电:公司的产品更适配哪些场景?是否有实际客户应用案例分享?

李立斌:目前我们主要选择了两个方向,储能和轻型动力。两轮车领域,因为“南京2·23火灾”事件,电池的安全性成为全行业关注到重要课题,这也给钠电带来机会。钠电池的内阻比较高,发生热失控后的短路电流更小,瞬间发热比较弱,经历短路、针刺、挤压等测试后,无起火、无爆炸,安全性能优异。储能领域是万亿蓝海市场,钠电长循环寿命、高安全等特性也适配储能领域需求,预计未来将是钠电最大的应用场景。

起点钠电:目前硬碳负极材料的销量情况如何?主要客户有哪些?市场反馈如何?硬碳产能规模如何?

李立斌去年实现大几百吨的销量,头部客户基本都有合作,包括传统锂电企业和初创钠电企业都有,市场反馈不错。

产能方面,公司1000吨线于2023年12月投产,同时二期预留了5000吨,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面可以很快上量,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可以投产,此外,还规划再建5万吨产线。

规划中的年产5万吨硬碳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购置安装生物基硬碳生产线、前驱体处理设备、硬碳提纯设备、硬碳高温热处理生产线等,主要原料为农林三剩物椰子壳和竹片。项目计划分五期建设,其中一期生产规模为1500吨新能源硬碳(中试生产),二期全厂达到1万吨/年,三期全厂达到2万吨/年,四期全厂达到3万吨/年,五期全厂达产。

起点钠电:公司硬碳负极采用哪种前驱体材料?原料的供应链稳定性如何保障?

李立斌:我们在生物质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不仅包括竹基、椰壳等,还包括各种壳类、木质类等等。短期内我们还是以椰壳为主,后期钠电市场爆发后,壳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我们也在研究、测试多种前驱体来进行储备。

原料供应方面,除了直接进口椰壳炭化料,我们也在国外进行了原材料布局,已落地海外公司,预计明年即可以实现自主生产炭化料,主要为木质粉炭。

同时,我们也在储备其他路线,为下一步钠电爆发做准备。竹子是目前公司重点布局的路线,目前已经可以实现批量量产,但只是作为技术储备,还没有大规模投入市场。下游客户测试反馈不错,但第一梯队的企业比较谨慎,目前还是更倾向于选择更成熟、稳定的椰壳基,硬碳产品,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实现产品稳定。

起点钠电:最近椰壳涨价,是否会面临供应紧张的局面?

李立斌:供应方面,据我们考察调查,全球每年椰壳产量大概有2000多万吨,但真正被使用的还不足30%,有很多边远地方的的椰壳被废弃掉,未来随着钠电领域需求提高、它的附加值提高,废弃的部分可以被利用起来;这废弃掉的50%,大约可以做成100万吨硬碳材料;另一方面,椰壳附加值低的应用领域会逐步淘汰,被它下一级的原辅料替代。因此,我们判断,近5-10年椰壳材料足够新材料行业使用。

椰壳价格每年都有变化,这跟天气原因导致的产量增减有关。最近椰壳价格明显上涨,导致椰壳炭化料价格随之上涨超过1000元,售价已超6000元,但过去椰壳炭化料也不是一直在上涨,前几年价格就从5000一路下降到4000元左右,这在历史上也属于比较便宜的水平,目前上涨,也只是在相对低位基础上上涨。事实上,椰壳炭化料的涨价和跌价对新材料影响不会太大,因为附加值高。如果明年椰壳炭化料仍保持5000元左右的价格,种植农户有利可图,椰壳的供应量还会有增长。

起点钠电:如何看生物质基、树脂基、沥青基等不同硬碳负极技术路线之争?

李立斌:三条技术路线各有优势,未来各个路线会长期并存。比如煤基,不同矿出产的煤质量波动比较大,一致性难以保障,此外,煤基的碳机构相对更固定,后端调控能力比生物质差一些。对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

起点钠电:负极材料是钠电产业化关键瓶颈,诸多上市公司也在布局钠电硬碳负极,公司有何核心竞争力?

李立斌: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是战略布局,元力在活性炭领域深耕20多年,把碳材料作为独立板块运营,通过资源整合,将硬碳作为重要布局方向,进一步延长公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二是技术研发,我们对生物质前驱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材料的后处理等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技术具有独特优势;三是供应链建设,已落地海外工厂,未来还将在东南亚深入布局,保障原材料供应;四是团队管理,公司管理团队对各个环节的专业把控,为大批量、稳定供货提供保障。

起点钠电:公司对2025年钠电市场的判断如何?

李立斌:今年肯定会比去年好很多,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沉淀,行业已真正进入发展期,业内也有一批人开始沉下心来,踏实做实事,钠电产业将会逐步发展起来,实现从1到10、到100的快速发展。

起点钠电:公司2025年在钠离子电池领域有何发展规划?长期战略目标是什么?

李立斌:短期目标是实现5000吨产能满产满销,长期目标是朝着5万吨迈进,进一步延长公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

●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suggestions. Any direct or indirect losse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 investment, trading, operation and other acts accordingly shall be borne by oneself.

● All works marked "Source: 铭炭网" on this website shall not be reproduced without permission. We reserves the right to pursue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violators according to law.

● The content provided free of charge by this website indicates the source other than 铭炭网,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videos, etc., generally from other public channels, if there is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o delete. Their public display on our website i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more information with the industry, no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or to achieve commercial interests. If other media, websites or individuals use the aforementioned content, they must indicate the original source and provenance of the work, and bear their own legal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