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开启燃煤污染物近零排放治理新纪元——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华能临沂电厂通过中期验收

“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破解难题

 琅琊新闻网
04/30/2025
Read count:9983
Reading font Large Middle Small

  琅琊新闻网讯 近日,由中国华能集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零排放的燃煤污染物低温深度脱除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在华能临沂电厂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中期验收。


  这项由华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低温氧化吸附工艺(COAP)”,是全球首个实现煤炭污染物“吃干抹净”的清洁煤电技术,让燃煤机组首次实现SO2、NOx、粉尘等污染物排放浓度全面低于1mg/Nm3的“近零”目标,通过“氮氧化物回炉平衡技术”彻底摆脱脱硝对氨的依赖。

  项目负责人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同步完成SO3脱除率99.3%,汞脱除率超99%,硫资源回收率达98%,并转化为工业级焦亚硫酸钠。

  其工程化历时3年,突破160项技术瓶颈,将实验室理论转化为工业化应用奇迹,标志着中国在燃煤清洁化领域已占据全球制高点。其被生态环境部誉为“全球煤电清洁化中国样板”的颠覆性技术。专家团队评价其独创的“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协同作用机理,不仅破解了百年燃煤污染治理难题,更开创了“治污即创效”的全新模式。


  这项技术改变了世界对燃煤发电清洁化的认知,震惊了全球环保界。《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刊载COAP核心机理论文,国际同行惊叹于中国方案的创新突破;10项国际专利授权书跨越重洋,宣示新能源版图已悄然改变。

  然而,这项成果的取得绝非一路坦途,中间数次遇到重大难题,团队团结协作、枕戈待旦、夙兴夜寐,攻坚克难,全链条攻关,终摘得这个国际首创的科技硕果。

  时间回到仍处于新冠疫情期间的2022年5月,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的华能临沂电厂接过上级工程建设的重任,和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一起成立工程项目部,与华能山东公司开展党员联建共建,在华能集团的统一领导部署下,组建了一支涵盖基础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调试运营的全链条攻关团队。

  2022年3月,项目立项、9月开工、12月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年9月建成、10月开始试验,2025年2月通过验收。历时3年,近百名科技专家、技术人员联合奋战,用智慧与韧性走出一条科技突围之路。

  整个研发过程将实验室6毫米配气管路的小试和直径1米的实验塔,用工程化的思维绘就成高55米、占地5000平方米,烟气处理量50万立方米/小时的示范工程。

  为了攻克难关,华能临沂电厂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组织成立COAP创新工作室,邀请华能集团产权中心现场辅导,并承担山东公司专利开发授课,提升知识产权凝练水平。面对低温系统腐蚀泄漏等世界级难题,团队创新采用钛合金蒸发器,研发出椰壳活性炭智能温控系统,在-20℃至40℃极端环境中完成超万次模拟试验,陆续解决了吸附发热、防腐MVR、制冷防腐等科技难题,合计提出创新点300余项。

  168小时试运行期间,10万余组实时监测数据勾勒出完美的运行曲线;160项专利、10项国际发明专利构筑起严密的技术堡垒。

  团队艰苦卓越的努力收获了上级诸多表彰,项目先后获得华能集团公司“优秀党员示范岗”“优秀党员示范责任区”和山东公司优秀“党委头雁领航工程”重点项目等荣誉称号。

  这项中国原创的“COAP”技术,价值日益凸显,其应用场景已延伸至垃圾焚烧、焦炉窑炉等领域,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开辟了绿色转型新路径。

  更令人振奋的是,搭载该技术的首台套设备已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基建的新名片。该技术还获得罗庄区政府284万元新技术资金奖励,并亮相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展。

  “我们正在从‘近零’向‘零碳’迈进。”项目负责人透露,团队已启动“常温近零排放技术”和碳捕集集成应用研发,计划打造全球首个“零碳电厂”示范工程。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工业化的应用,华能人用硬核科技和“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蹚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绿色能源发展之路,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交了华能答卷,而华能的科技创新之路仍在继续……

●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suggestions. Any direct or indirect losse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 investment, trading, operation and other acts accordingly shall be borne by oneself.

● All works marked "Source: 铭炭网" on this website shall not be reproduced without permission. We reserves the right to pursue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violators according to law.

● The content provided free of charge by this website indicates the source other than 铭炭网,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videos, etc., generally from other public channels, if there is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o delete. Their public display on our website i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more information with the industry, no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or to achieve commercial interests. If other media, websites or individuals use the aforementioned content, they must indicate the original source and provenance of the work, and bear their own legal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