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更换到期日期(2025年06月30日),剩余7天到期,请及时更换活性炭。”6月23日,安阳某公司工作人员收到了一条预警消息。这是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结合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规范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开发建设的“码上换”预警系统,正通过“一码管全程”的数字化手段,推进全市活性炭治理迈入“智慧监管”新阶段。
“码”力十足,解决治理顽疾。作为 VOCs 治理的核心设施,活性炭吸附装置长期面临三大顽疾:企业更换不及时、管理标准不统一、台账不规范。以往企业常因生产疏漏延误更换,监管部门需投入大量人力现场巡查。而“码上换”平台通过“一设施一码”的数字化管理,彻底扭转这一局面——企业扫码完善设施信息并首次打卡后,系统自动生成运维台账,生态环境部门审核通过后,二维码张贴于设施醒目处,供企业与巡查人员随时查看状态。到期前7天,系统以短信形式推送至企业负责人更换提醒,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治理”。
一“码”溯源,提升治理效能。“一设施一码”的背后,是数据的力量。企业通过手机扫码动态录入活性炭的填充量、碘吸附值、更换时间等参数,同步绑定购买发票、检测报告等凭证。这不仅意味着监管部门对全市相关设施有了精细化了解,更能有效杜绝活性炭以次充好,填充量不足、更换不及时等实际问题,每一条数据都成为提升废气处理效率的基石,为后续的精准监管与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试点先行,全面推广。为检验新平台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与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监控二部率先在文峰区开展试点,与企业面对面沟通,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并于5月23日、30日分别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向全市9个县(市)区相关人员组织培训,推广《活性炭设施指导手册》,明确选型标准、填充要求及台账规范。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59余家涉气企业704个治污设施纳入“码上换”管理,智慧治理的种子已在安阳大地生根发芽。
刚柔并济,精准执法。“码上换”平台为执法监管装上了“智慧眼”。若企业逾期未更换,预警信息自动推送至执法部门,靶向开展专项检查;对未按环评配备设施或废活性炭处置不规范的,依法查处。当然对有些企业可能因近期生产不佳而暂时停产或长期停产的,预警平台特设了延期申请,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判定,实现了柔性执法与精准监管的有机结合。
长效赋能,共绘绿色蓝图。“平台投用只是起点,如何深度赋能,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今后精准治污的新起点。”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安阳市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将持续深化平台应用,确保企业新增活性炭设施及时纳管。通过企业上传数据与监管、执法检查的联动分析,构建“预警—审核—处置”闭环管理。同时,强化技术帮扶,积极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组织开展VOCs治理“一企一策”诊断,推动低效设施升级改造。以数字化手段为我市治理VOCs工作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