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潮炭能完成B轮融资,获得央地国有资本2.5亿元注资

大河财立方
06/30/2025
Read count:7938
Reading font Large Middle Small

继2024年7月获得1.15亿元A轮融资后,不到一年,河南大潮炭能完成B轮融资,获得央地国有资本2.5亿元注资。

6月28日,2025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多孔炭材料及应用研讨会在河南滑县举行。会上,河南省大潮炭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潮炭能)与中车国创(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无锡海创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河南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签署战略协议,累计募资2.5亿元。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规模扩产,打造万吨级先进炭材料产业园。

 

当天,大潮炭能A轮募资项目——3000吨多孔炭产线也正式建成。这意味着大潮炭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超级多孔炭生产企业,助力提升中国在高端炭材料领域的自主研发实力。

 

突破“卡脖子”难题,摆脱进口依赖

获得央地国资联手投资,大潮炭能的“硬核”实力是什么?

大潮炭能始建于1999年,专注于新能源材料领域超级炭、硬碳、硅碳用多孔炭等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及锂离子电容器、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领域。而这些,正是能源存储技术的关键材料,直接决定着能否高效、安全地储存和转换能源,确保能源可靠供应。

举个简单例子,超级电容器。它就像一个容量大、循环寿命长、充放电速度快、安全性好的巨大充电宝,而超级多孔炭,就是制作这个充电宝的核心材料。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超级电容器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工业节能、智能电网、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但是据测算,目前国内超级多孔炭材料自主生产率很低,仍需大量从日本可乐丽等国外厂商进口。

大潮炭能25年技术攻关,产学研结合破题,掌握了功能化定向调控等核心技术,突破了这一“卡脖子”难题,摆脱了国内超级多孔炭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技术实力走在前列。

大河财立方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随着3000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孔炭产线建成,大潮炭能已具备3720吨生产产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超级多孔炭生产企业。在此过程中,大潮炭能承担了科技部创新基金“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项目等课题,承担了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课题三项,荣获科技部金桥奖、国家能源学会科技进步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大潮炭能持续获得资本青睐:

2018年3月获得深圳碳能天使投资,同年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0吨生产线;

2024年6月获得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旗下)、维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5亿元A轮投资,原厂区年产能技改到了720吨,并建设3000吨多孔炭产线,涵盖大容量超级电容炭材料绿色生产国家级示范线、钠电池负极硬碳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国家级示范线、硅碳负极骨架炭生产线。

本次央地国资携手B轮战投大潮炭能,将重点用于规模扩产,打造万吨级先进炭材料产业园。穿透来看,中车国创(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中车集团,河南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为河南投资集团,河南新兴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河南资本集团旗下企业。

大潮炭能董事长李常利表示:“3000吨多孔炭产线的建成,大潮炭能的技术、装备同步升级,全面迈向自动化的4.0时代,实现交付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站在风口,定下万吨级新目标

在多位投资人看来,先进炭基材料需要经过大量研究、长期实践,在不断试错和改良之后,才能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大潮炭能在先进炭基材料领域深耕多年,具有较为明显的产业经验优势。目前行业风口已然来临。

以超级电容器市场为例,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超级电容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2022年中国超级电容器市场规模约为8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20%。预计未来5-10年内,中国超级电容器市场规模将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

在国家政策层面,2024年我国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到,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我们与大潮炭能已有20余年的合作,由于应用领域需求没有拓展开来,企业此前发展的并不算快。但现在应用端快速崛起,倒逼储能产业加速升级,国内自主产能缺口很大。大潮炭能拥有大规模先进的生产线,发展前景可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蒋剑春表示。

对于未来的计划与设想,李常利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大潮炭能1999年成立,2002年活性炭项目立项做到10吨规模,2010年到100吨,2018年到500吨,2024年到720吨,2025年达到3720吨,明年我们的目标是1万吨,未来要往更高的目标努力。秉持‘自主研发 科技报国’的理念,努力成为全球先进炭材料引领者。”

●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suggestions. Any direct or indirect losses and legal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 investment, trading, operation and other acts accordingly shall be borne by oneself.

● All works marked "Source: 铭炭网" on this website shall not be reproduced without permission. We reserves the right to pursue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violators according to law.

● The content provided free of charge by this website indicates the source other than 铭炭网,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rticles, pictures, videos, etc., generally from other public channels, if there is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o delete. Their public display on our website is for the purpose of sharing more information with the industry, no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or to achieve commercial interests. If other media, websites or individuals use the aforementioned content, they must indicate the original source and provenance of the work, and bear their own legal responsibility.